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伟长书院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首日教育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2/09/05  魏仲奇   浏览次数:   

9月4日13:00,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伟长学者、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黄继忠教授应邀为钱伟长学院2019级、2020级和2021级全体学生带来了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首日教育主题讲座暨钱伟长讲坛第60讲《国宝的前世今生》。钱伟长学院党委书记吴蔚,党委副书记、院长、伟长书院院长周全,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伟长书院执行院长沈青松,副院长许新建、任伟以及全体辅导员老师线上线下聆听了讲座。讲座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和蔻享直播的方式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和校内外专家学者,吸引了3000多人次的参与观看。讲座由吴蔚和任伟共同主持。

讲座伊始,黄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随后便从“国之重器——‘文物’及其重要价值”、“前世传奇——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文物的‘今生’”三部分展开。首先,黄教授以朱德用过的扁担、旧石器时代石铲等为例为师生们形象地解读了文物的概念,他指出,文物不是古董,文物工作也不只是鉴宝、考古。随后,黄教授通过与同学们互动的方式,分析了云冈石窟第五窟西壁和东壁的对比、济南老火车站的拆除重建、寿县古城月坝等案例,进一步生动阐释了文物的历史价值。

接着,黄教授将国宝们的前世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的奇缘、上海文物清理组从废纸堆中捡到王羲之的“请假条”——《上虞贴》、《丝路山水地图》几经周折回归故宫的传奇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探寻国宝奥秘的兴趣,也使在场师生对文物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他指出,文物工作者们用高光谱成像、X-CT等技术让国宝“说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物,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亟需研究和探索,比如三星堆遗址文物为何埋藏地下,古蜀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等。黄教授呼吁未来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文物保护工作,因为这不止是对文物前世的探寻,也是对文物今生的保护。

随后,黄教授通过阐述分析山西应县木塔维修方案三十年难产、莫高窟一半壁画受酸碱病害得“绝症”等案例,指出文物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他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像爱惜自己生命那样爱惜文物。黄教授指出,如今保护文物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人文与科技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黄教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文物的科学保护,包括文物认知、文物病害机理、保护材料及保护措施、保护效果评价等方面,这也使得师生们了解到了文物保护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

最后,师生们开展了积极的互动交流,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黄教授结合讲座内容和自身科研经验给予了耐心详细地解答。他指出,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都跟文物保护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关注到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

在随后开展的首日教育上,沈青松老师嘱咐同学们,在新学年开学之际,一是审视自己的大学规划完成情况;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规化自己的人生,做好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要不断梳理新旧问题,解决发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改进。最后,吴蔚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用心规划、用力研究、用情发展”三点希望,吴老师指出各年级身处大学各个阶段都有必须聚焦的重点,希望大二的同学们顺利开启科研之路、大三的同学们成为科研竞赛主力、大四的同学们理性思考毕业去向并持之以恒为之付出努力。吴老师强调,所有同学都需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不能只是埋头学习,要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做一个理工科背景下的饱含人文情怀、全面发展的人。

撰稿:孙新皓

上一条:伟长书院2022级本科生迎新活动圆满结束